新聞

2023年5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錦田公立蒙養學校 - 2023年5月
小學校.大家庭 締立共融教育 迎接 70 週年校慶
錦田公立蒙養學校創校悠久,自 1953年啟用校舍以來,學校秉承校訓「忠信勤樸」的精神,致力興學育才,推動校內共融文化,為學生滿載關愛的學習園地。踏進 70 週年校慶,辦學團體仍然深信「人人能學,人人皆可成才」,只要為下一代提供全面而均衡的教育,就能啟發其潛能,為明日社會作出貢獻。故此,曾卓龍校長與其教育團隊持續以愛和關懷為教育理念,並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校本課程,又與時並進建立跨科互動廣興 STEAM 教育,借助校內豐富聯課活動讓學生能在校內尋覓個人抱負,建立志趣,開展耀眼未來。
古樸校舍 積極優化齊全設備
曾校長感嘆校舍啟用轉眼 70 年,在不斷加建以及進行優化工程後,學校教學設備並不亞於市區學校,更難得的是蒙養被大樹環抱,以大麻石為牆身,設有金字形屋頂,時至今日仍然保留當年的質樸典雅,令學生不單能在鄉意濃濃的環境下成長,更能從大自然中學習,接受師長與自然的啟蒙教養。
學校為了讓下一代能在舒適新穎的學習環境下成長,近年善用資源,利用優質教育基金將原有音樂室改建為多用途科創室,另外亦翻新電腦室,加設新式電腦,並配合電子化學習在全校課室添置智能白板,以順應教育趨勢,善用不同電子化教具以提高教學互動性。與此同時,蒙養亦成功向優質教育基金申撥超過 200 萬元,興建校園電視台,力圖為校內同學引入嶄新的學習體驗,一嘗拍攝節目和製作廣播劇的樂趣。
國際學習環境 重視提升雙語能力
蒙養收生多元,師生用心締造文化語境豐富的國際校園,讓不同種族的學生都能透過日常校園生活同學同樂,共冶一爐,同時打造良好的國際學習氛圍。學校積極推動文化共融,營造關愛共融氛圍,並特別於每年尾舉辦「文化共融日」,讓同學穿上所屬民族的服裝回校,並透過表演、遊戲攤位和手工製作等加強學生對各國文化的認識,促進種族融和。同時,學校又為學生舉行不同的語文活動,包括「Storytelling」、「Let’s bake a cake」、「International Bookmarks Exchange」、「Gardening Fair」、「English Drama Training」 和「English Day」 等, 以增進同儕交流,建立跨種族友誼,使其能建立雙語自信,裝備未來所需的兩文三語能力。
極佳師生比例 學生支援充足
學校不單重視教師的教育理念,亦十分重視課堂上的教學質素,故此蒙養提倡小班教學,師生比例比幼稚園更優,達至 1:8。教學團隊亦重視溝通,中、英、數、常等主科每年最少會進行 4 次共同備課會議,透過共同備課及同儕觀課,推廣跨科合作,從而使校內老師能了解不同學生的成長需要和學習難點,提供貼身適切的學習支援和照顧。
「校本課程為教學的骨幹,因此學校積極套用專家意見,以理論為基礎一直優化課程教材,以提高學與教的果效。此外,為回應廿一世紀的社會變化,蒙養近年大刀闊斧增加課堂中『動手做』(learning by doing)元素,並以常識科為主軸,打破舊有老師單向授課的傳統,改由學生透過不同學習經歷主導學習,建立同儕協作及交流文化,以推動合作學習,增加課堂討論和反思。最後,學校亦調整考評和默書的比例和方式,以打造低壓高效的學習環境,令學生能享受學習的樂趣,使其具備二十一世紀的學習及創新能力,培育追求學問的精神,建立終身學習的基礎。」曾卓龍校長說道。學校特別於週三設立星期三課外活動課,透過舉辦各個學習領域的學習活動,如兒童畫、雜耍、節奏樂、乒乓球、紙黏土和英語話劇等,讓同學能拓闊其學習視野,培養積極、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,以達致均衡的發展,實踐全人教育。
最後,學校亦不忘支援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,不單額外聘請老師進行主科抽離小組教學,亦舉行不同的加強輔導班和課後功課輔導,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按照其能力和學習進度學有所長。在疫情期間,蒙養亦以「停課不停學」為宗旨,堅持為學生提供各式網上輔導課、語文學習班、言語治療服務、網上電子學習課程和網上課外活動等。憑藉均衡而系統化的課程設計,該校多年來的升中派位結果屢獲佳績,去年獲派首三志願的學生滿意率高達97%,高於全港水平,不少畢業生更憑藉理想成績,獲派往區內名校。
善用電子教學 深化混合式學習
學校課程設計全面,要求學生不單學習傳統學科的知識外,也需要具備良好語文、數理及創新的能力,因此教學團隊以嚴謹的態度,因應不同科目的學習內容及學生能力,豐富課堂教學模式,並配合適切的教材及電子學習,讓學生能具備二十一世紀的學習及創新能力,建立終身學習的基礎。在平日的課堂上,校內老師大量運用「Kahoot!」和「Padlet」作教學工具,不單能增加課堂互動,亦能鼓勵學生回應提問,方便老師按其表現設計延伸學習。疫情亦深化了校內師生混合式學習(Blended Learning)的基礎,師生能熟稔地利用不同的電子學習平台,如「Mentimeter」、「Kahoot!」、「Padlet」進行學與教,校內老師更學會錄製教學影片以代替傳統紙本課業,因影片內容生動有趣,深得同學喜愛,故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動機。
造就創科新生代 STEAM 知識完美貫穿課程
教學團隊明白創新發展為未來社會新出路,故此學校亦與時並進,設計嶄新的「Learn by doing」課程,同時推展抽離式的 STEAM 活動課程,如「AI 機械人班」、「VR 編程學習班」和「STEM 小先鋒」等,讓有潛質的學生一同進行活動,進一步提升他們探究科技和發展數理邏輯思維。此外,學校亦借助閱讀學習,鼓勵學生廣讀中、英科普實驗類圖書和網上資料,接受一手新知,接而再在老師的帶領下就理論進行驗證實驗,令其體會探究科學的嚴謹精神和新奇趣味。
科學與生活密不同分,因此學校亦集各科之力,將 STEAM 教育貫穿不同課程,如校內中文科曾配合「科技新天地」單元進行 STEAM 教學,並於科創室向學生展示蒙養機械人「凱比」的功能,讓同學運用不同說明文的句式,嘗試整理和歸納機械人的功能,並上載至 Padlet 平台與全校分享。另外,中文科老師亦以其功能為藍本,讓學生為學校構思新的智能機械人,並同樣透過不同的寫作手法,介紹機械人的外型和功能。音樂科去年亦結合科學、科技和數學角度,引導學生討論和評賞音樂,並引導學生製作「髮夾拇指琴」,讓同學親身透過不同長短的髮夾,了解振動的力度,從而領悟髮夾產生的高低音。
「學校透過貫通的STEAM 課程設計,將數理、科學元素滲入不同學科教學中,同時把編程內容加入校本課程,以培養學生探究及解難能力。此外學校每年亦會舉辦『STEAM Week』,透過特色的學習活動,提高學生對科技的掌握和興趣。未來學校將推薦有潛質的學生參加校外比賽,讓他們在比賽中展示個人才能,與外間分享 STEAM 學習成果,希望他們能從實戰中成長,埋下未來目標,他日成為科創專材。」曾校長補充道。
年級 | STEAM 主題 | 學習活動 |
P.1 | 物盡其用 | 環保過節 節日廢物大變身 |
P.2 | 循環再造 | 紙張循環 再造盆栽 |
P.3 | 減少使用 | 減塑 雨傘除水機 |
P.4 | 減少污染 | 水的淨化 污水過濾器 |
P.5 | 節省能源 | 做個省電俠 省電教室 |
P.6 | 可再生能源 | 開發新能源 太陽能電動車 |
校風純樸 推展價值觀教育
蒙養多年來一直以「小學校.大家庭」為口號,校內強調關愛文化,注重師生、生生的支持與關顧,亦鼓勵學生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和比賽,期望學生透過熱心服務或積極參與,發掘自己的性格強項,並加以發揮,建立自信和正向思維,學會面對逆境,迎難而上。
為進一步營造正向校園氣氛,學校設立成長課,並建設正向教育學習資源庫,讓不同科目亦能按內容套用正向教材,將正向思維融入校園生活中。如中文科任老師會將教育局的《中華經典名句》,按各級主題進行分類,並透過校內書法比賽,加以推廣;視藝科亦會通過中文科的《中華經典名句》,進行中華經典名句藝術創作活動,深化各級正向價值觀;而德育及公民教育課亦會滲入正向教育元素,以生活事件扣連相關價值觀設計學習活動,以深化學生持守正向行為和態度。此外,蒙養更借助電子獎勵系統,鼓勵學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態度,欣賞爭取學業上的好表現,同時學會欣賞自己和別人。「學校過去一直舉行不同的正向教育活動,如『蒙養正向之星』、『家中正向之星』和『正向大使』等,讓教師及家長能一起發掘學生個人的性格強項,亦鼓勵家長學會欣賞孩子的長處,強化他們的正向行為,使學生能在愛和支持下成長。」曾校長補充道。
加強家校合作 為家庭教育作橋樑
為使學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,在愛中茁壯成長,學校過去一直透過家教會收集家長的意見,並定期籌辦家長工作坊,邀請教育專家到校與家長分享教育資訊。
另外,蒙養每年開學初均會開辦分級家長會,於會前派發全校問卷調查,以了解同學的閱讀習慣、飲食習慣、運動習慣、家課表現和家中學習情況,從而與家長共同協助,支援學生改善生活和學習態度,並打通溝通渠道,讓家長更了解子女於學校的行為表現,建立緊密的家校合作。